世界杯的无冕之王(二):1970年史上最强的英格


  写在开篇:『世界杯无冕之王』系列,每周日中午准时更新。旨在讲述那些具备很强的实力,却最终与世界杯冠军擦肩而过的球队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议,首先做几点说明:

  1. 限于篇幅,每届只挑选出一支球队,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如果各位球球迷朋友与我们意见相左,欢迎大家留言讨论。

  2. 由于早年间,世界杯的影像资料保存不够完整,我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各队的水平,所以这个系列,从1966年世界杯开始讲述,此时相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,已经相当丰富。

  3. 1974年世界杯的荷兰队,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,之后不做重复叙述。感兴趣的朋友请戳这里:克圣两周年祭:1974年他领军的荷兰队,如何踢出了2000年的足球?

  1970年世界杯,笔者的选择是英格兰队。同时笔者还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,这支英格兰队,可能是世界杯历史上竞争力最强的一支英格兰队。这种竞争力最强,指的是横向与当时的对手比较,并非是跨越历史时空之间的纵向比较。

  1966年英格兰队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,尽管伴随着不少争议,但是有一些事实需要在此指出。

  首先,当时的英格兰队具备了不错的实力,队中拥有博比-查尔顿和博比-摩尔两位顶尖球星,在各种各样的后世评选中,他们的地位都得到了极高的认可。如果没有基础水平作支撑,即便英格兰队是东道主,也很难最终脱颖而出。

  其次,英格兰队当时拥有较为先进的战术理念,后世称之为“无翼奇迹”(the wingless wonders)。这一理念是时任主帅阿尔夫-拉姆齐所倡导的,他早年深受“传球走位”思潮的影响,认为球员(特别是边路球员)不应该完全局限于特定区域,要善于跑动穿插,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空当。

  上世纪60年代初,他在执教伊普斯维奇的时候,就已经实践了这一理念,改变了传统英式高位边锋的踢法,转而启用史蒂芬森和里德贝克这两名球员,强调要多跑动,增加两个边路的交叉换位,适当游弋到肋部甚至是中路。而不是像传统边锋那样抱定一条边,一对一撕裂防守。

  尽管有很多球迷对此并不买账,他们喜欢原先那样的炸裂式冲击,对于更加灵活的踢法并不感冒。但是拉姆齐率领伊普斯维奇队创造了奇迹,在升入老英甲联赛的第一个赛季(1961-62赛季),就获得了联赛冠军,这比后来的诺丁汉森林和凯泽斯劳滕奇迹要早很多。

  俱乐部的出色表现,让拉姆齐受到了英足总的关注,在1962年世界杯结束之后不久,他就接替温特伯特姆,成为了英格兰队的新任主帅。而他在之后接近四年的时间里,成功把自己的足球思维注入到了国家队。

  所谓的“无翼奇迹”,核心就在于取消传统边锋,选择更加全面的边路球员,或者说是机动性更好的中场球员。拉姆齐敢于破除旧规,大胆启用新人。他最终选择了天才少年阿兰-鲍尔和铁锤中场马丁-彼得斯,担任他的“伪两翼”,这一套全新的思路,在1966年世界杯的淘汰赛中收获了奇效。

  在这样的体系下,球队整体进攻的机动性有了很大提升,在人盯人思路还较为流行的60年代,更多的跑动穿插,意味着防守球员难免会有疏漏,这使得进攻中的空当增大。另外随着球队活力骤增,球队二次进攻的机会也变得更多了。

  后世的评论家认为,拉姆齐打造的体系,撤下了433中的传统边锋,增加赫斯特这名抢点型中锋,他们身后由阿兰-鲍尔和马丁-彼得斯搭档查尔顿组成进攻型中场模块,斯泰尔斯殿后扫荡,是一个类似442的阵型,他也由此被广泛认为是这一普世阵型的最早开创者。

  最后要说的一个问题,就是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所谓的“世纪悬案”,这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,这儿还要再强调一遍。我们确实无法得知,赫斯特那球进没进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这场比赛原本不该有加时。

  联邦德国队最后的绝平进球,在韦伯射门之前,施内林格手球在先,进球应该被判无效。所以即便英格兰人被诟病占了东道主之利,但是这场决赛的胜利,复盘来看没有太大问题。至于尤西比奥所抱怨的修改比赛场地等问题,在此不做讨论。

  本届世界杯在墨西哥举办,英格兰队的主帅是拉姆齐,他也延续了自己的442阵型和用人思路,传统边锋一个都没带,包括伊恩-卡拉汉这样的强援。另外他保留了许多1966年的冠军成员,尽管外界有些诟病,但此时拉姆齐表态,经验更加重要。此时已是是一种守江山而非当年打江山的心态了。

  博比-查尔顿(曼联):在很多人看来,查尔顿爵士是英格兰历史第一球星,也得到了许多赞同。曼联前老板马丁-爱德华兹曾评价,查尔顿可以胜任前场的任何一个位置,是一名美妙的球员。

  在这支英格兰队中,他的位置与四年前一样,是一名攻击型中场。查尔顿拥有着英格兰球员少见的细腻技术,是球队进攻的关键发起点,他的持球推进与组织,决定着整体的进攻节奏。

  同时查尔顿具备了极强的终结能力,远射是他威力最大的武器,当时各队的防守体系已经较为严密。在个人突破受阻的情况,远距离世界波往往能发挥关键的作用。

  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,当时查尔顿已经将近33岁,墨西哥的比赛经常放在中午进行,炎热的气候对于老将是不利的。

  博比-摩尔(西汉姆联):可以毫无疑问的说,博比-摩尔是英格兰足球史上最伟大的中卫,最伟大的队长。他从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过雷米特杯,并被队友高高举起的一幕,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诸多经典画面之一。

  无论是防守选位、单防时精准的预判和准确的铲抢,协防时的意识和积极性,无论是高空球还是地面解围,他都做的无可挑剔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摩尔拥有卓越的出球能力,在荷兰人的“全能足球”还没有大放异彩之前,摩尔就已经成为了后卫组织者的先驱之一。

  当时英格兰队的进攻相对来说还是简单直接,摩尔的一脚长传,往往就能准确找到前场的队友,直接对球门发起威胁。同时他也能够从后场带球推进,在由攻转守的环节上,扮演了指挥官的角色。

  在1970年英格兰对阵巴西的比赛中,博比-摩尔奉献了梦幻的表演,他可能是极少数,能够一对一防守巴西那几位天才球星的人之一。

  杰夫-赫斯特(西汉姆联):1966年横空出世之后,赫斯特在俱乐部的表现慢慢下滑,从赛季30多球下滑到了18球,不过拉姆齐依然信任他,是球队的主力前锋之一。

  他多数时候还是埋伏在禁区内,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制造威胁,不过与四年前不同的是,他身边不再是另一名抢点型高中锋,而是换成了下面这两位曼城巨星。

  弗朗西斯-李&科林-贝尔(曼城):这两位,可能是除了当代之外,曼城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球星,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杯周期内出彩的佼佼者。弗朗西斯-李是英格兰队的主力,与赫斯特搭档双前锋。他的特点是活动范围大,机动性不错,持球的纵向冲击力极强,不是那种在门前等机会的锋线球员,更像是一名可以发挥技术和速度优势的二前锋。

  科林-贝尔是球队的替补,因为他的位置上有博比-查尔顿。贝尔也是一名兼具速度、技术和冲击力的球员,他喜欢在前场多拿球,自己发动并完成进攻的最后一击。曼城两位强援的加入,在技术层面给球队注入了活力。

  阿兰-鲍尔&马丁-彼得斯(埃弗顿&西汉姆联):1966年的时候,阿兰-鲍尔21岁,马丁-彼得斯23岁,都是拉姆齐委以重任的小将,但是这届不同了,两人都迈入了黄金年龄,牢牢占据了中场两边的首发位置,经验各方面也更加丰富。

  特里-库珀(利兹联):四年之前,英格兰队相对薄弱的两个环节,就是两个边后卫。他们的助攻能力没那么强,对于边路进攻的支持力度不大。但是特里-库珀的出现,改变了这一局面。

  他是边锋出身,具备里很强的边路进攻性,同时体能充沛,能够不断地往返冲刺,尽管有时会给防守端留下一些空档,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,毕竟他相当积极,防守也比较卖力气。

  班克斯(斯托克城):英格兰历史上最知名的门将,动作舒展,门线前反应敏捷,稳定性好,还经常有神扑奉献。

  总的来说,相比于1966年的冠军阵容,英格兰队在锋线的技术能力、机动性上有所补充,边后卫强力升级,中场拖后位置由更加全面的穆莱利,取代了动作脏且功能相对单一的斯泰尔斯,其他位置基本保留了冠军班底。

  相比于四年前,略有下滑的可能就是赫斯特,以及年龄偏大的查尔顿,但是他们都还有征战顶级赛事的能力,依旧是球队不可或缺的主力成员。

  本届世界杯,有了重大的规则变革,首先是引入了换人制度(每队每场可以换2个人),避免出现以往球员受伤下场,球队就要少打一人的局面,以便教练应对场上局势作出相应的调整。另外红黄牌制度也第一次出现在了国际大赛当中,这是为了应对越来越粗暴的比赛场面。

  英格兰同巴西、罗马尼亚、捷克斯洛伐克同分在一组,巴西队虽然在四年前折戟小组赛,但是本届他们迎回了贝利,同时提前6个月开始集训,并于开赛前8周就来到墨西哥进行环境适应。尽管遭遇临阵换帅,导致外界舆论并不倾向于他们,但是巴西队这个名字,就不敢让人低估。

 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2年获得了世界杯亚军,但是上一届没能入围正赛,实力已经不如从前。罗马尼亚队在国际上还没有打出什么名头,较之于英格兰队,实力肯定不在同一档次。

  小组首战罗马尼亚,英格兰全面占据主动,他们的策略也很明显,利用赫斯特的抢点制造威胁。但是罗马尼亚队防空相当出色,一时半会球队还打不开僵局,不过特里-库珀的助攻能力,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,由于墨西哥中午天气太过炎热,英格兰队为了保存体力,节奏踢的不快,相应地由跑动制造的空当也会少一些。最终还是赫斯特站了出来,不过他是在禁区内得球后,难得的秀了一把脚下技术,冷静地晃开防守人破门得分,英格兰也凭借这粒进球1-0取胜。

  第二场挑战巴西,这是上两届冠军之间的直接对话,被认为是提前上演的决赛。由于巴西的前场三重奏+里维利诺的火力太过凶猛,英格兰人摆出了防守的姿态。

  上半场在博比-摩尔的率领下,防线上基本没有太大纰漏,他个人也展现出了卓越的单防能力,即便是你是贝利、你是雅伊济尼奥,也很难轻松突破摩尔的防守。门将班克斯更是有如神助,他不可思议地扑出了贝利是势力沉且角度刁钻的头球,后世人称“世纪扑救”。

  不过下半场英格兰人还是没顶住,托斯唐-贝利- 雅伊济尼奥的经典连线,攻破了他们的铜墙铁壁。托斯唐左路摆脱防守,将球交给贝利,贝利顺势将球推向了右路空档,雅伊济尼奥标志性的爆射破门。

  因为巴西队备战时间很长,体能储备往往是在下半场发挥出来。英格兰队虽然体力下降,还是在比赛后半段多次威胁到了巴西队的球门。前场几人之间的传切配合,搭配个人的灵光闪现,差点将比分扳平,只是欠缺了一点运气,最终球队0-1输掉了比赛。

  最后一场比赛前,虽然球队还没有确保小组出线,但拉姆齐还是在三条线都做出了轮换,毕竟那边罗马尼亚打巴西机会不大,英格兰需要节省体力。在炎热的环境下,最终他们利用点球机会,1-0击败了捷克斯洛伐克,以小组第二名的成绩晋级8强。

  1/4决赛的对手是联邦德国,一支拥有贝肯鲍尔、盖德-穆勒、奥弗拉特和施内林格的球队。不过英格兰队自己这边也是星光熠熠,他们开场就以压制的姿态在踢球,完全不是打巴西那种状态。

  球队基本上控制了场上的局面,联邦德国队只能依靠左边路洛尔的突破制造些许威胁。两个前锋席勒和盖德-穆勒还频频回撤试图拿球,但是始终无法创造出更好的机会。

  英格兰这边,中前场几个人都非常活跃,加上弗朗西斯-李不断的冲击,德国人有些吃不消。在第31分钟,他们终于利用一次右路传球,由后腰穆莱利门前包抄破门,取得了领先。

  易边再战,英格兰人开局很好,同样的套路,马丁-彼得斯再度门前包抄破门,表现更好的英格兰人,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然而德国队迅速做出了两次换人调整,扭转了战局。

  最重要的调整,是右边锋格拉博夫斯基的出场,他可能是德国队中个人突破能力最强的球员,脚下技术精湛,能够在几名球员的包夹下完成摆脱,一对一的强突也频频奏效。更为可观的是,他还有着较大的活动范围,把战火蔓延了到了整个英格兰队的后场。

  当然也不能说下半场英格兰队就处于被动,在查尔顿体力不足的情况下,拉姆齐也用科林-贝尔换下了查尔顿,曼城球星上场后依靠个人能力制造了不少威胁,可惜总与进球失之交臂。另一方面,他们也采取了增加传递、控制节奏的方式,用节省体力的方式消耗时间。

  联邦德国这边,在格拉博夫斯基盘活了进攻之后,球星们开始闪耀威力。先是贝肯鲍尔出其不意的远射扳回一球,英格兰替补门将博内蒂(班克斯本场食物中毒缺阵)扑救不及,德国人扳回一城。

  第82分钟,德国队左路起球,本来看起来威胁不大,席勒出其不意地“脑后长眼”,头球后蹭将球打进,幸运地扳平了比分。

  这个时候,双方陷入了拉锯战,体力各方面也快到了极限,到了拼意志品质的时候了。最终联邦德国的球星更胜一筹,格拉博夫斯基是决定性的人物,他在右路强行突破后传到后点,洛尔头球回点,博比-摩尔难得一次防守漏人,就被盖德-穆勒抓住机会完成绝杀。

  或许从这一天起,英格兰的悲剧基因就已经融入了血脉当中。纵观整场来看,他们踢的其实比德国人好,机会也更多,但最终2-3被逆转,实在是有些可惜。也许,这就是命吧。

  1972年欧洲杯预选赛,英格兰人又一次被联邦德国队淘汰出局,没能晋级正赛。1974年世预赛,因为一些老臣的离开,加上诺曼-亨特的致命失误,球队被波兰队挡在了世界杯的大门之外,这一批1966-1970年间的黄金一代,就此告别了历史舞台。

  在笔者看来,以查尔顿和博比-摩尔为首的这批球员,在与同时代对手的竞争中,无论是荣誉,还是球场上表现出的水准来说,超越了以92班+双德组成的黄金一代。他们或许是英格兰足球参加世界杯以来,最为出色,展现出最高竞技水准的一代人。

  冠军会被人铭记,亚军偶尔也会被提及,一支没能进入4强的球队,会渐渐被历史的尘埃掩盖。希望当我们再次提到英格兰队,会是48年前,在墨西哥骄阳的炙烤下,这支活力四射,与史上最强巴西队顽强抗衡的一代人。